首次创业失败,后来竟发明18种医疗器械……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就是印度的耳鼻喉外科医生、鼻窦专家贾格迪什·查图维迪(Jagdish Chaturvedi)!
查图维迪拥有医学博士学位,以及医院管理、MBA等硕士学位,曾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圣约翰医学院和医院接受临床培训,2012年成为Stanford-India Biodesign(SIB)研究员。
他为什么能研发出这么多解决临床需求的医疗设备,将“医疗器械创新者”加身于自己耳鼻喉外科医生的角色之上?他的经历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贾格迪什·查图维迪(Jagdish Chaturvedi)
首次创新尝试的挫折和成功
查图维迪土生土长于印度班加罗尔,从小接受的是印度的传统教育。他自述,自己上学期间不是很勤奋,学习并不好,还常在学校惹麻烦,反而对板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戏剧更感兴趣。他7岁开始演戏,然而,因为出身于医学世家,在父母的坚持下,学医成为他人生的重要选择之一。
2009年,在查图维迪还是圣约翰医学院/医院(St John’s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一名实习医生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印度农村的许多咽喉癌患者无法确诊,往往因为癌症已经晚期了而被转院至大医院。查图维迪不由地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患者不能早点被确诊?
他分析得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远不如城市大医院的高端,无法为患者早诊早治。查图维迪说:“农村医生检查患者的常用工具仍是镜子、手电筒和压舌板等基础工具。等到患者癌症晚期后发现为时已晚,这不是精准治疗,是猜测治疗。”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当时考虑研发一种低成本的摄像机记录设备,以便农村医疗机构使用。为提前验证自己的想法,查图维迪花了1万卢比(折合人民币833.2元)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并在相机上安装了内窥镜,制成简易版耳鼻喉内窥镜。他在一名患者身上试用了下,效果很好。
但要真正落地并不容易。为生产样机,查图维迪曾找了一名工程师和设计师,难的是,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报价太高,能不能做出来还是个问题。接着,他又找了一家工程公司,虽然双方签订了合同,但这家公司最终也没交付样机。
作为一名医生,查图维迪没有接受过任何从创新想法到产品的全流程培训,多次失败让他决定将专利授权给了另一家公司,最终一种经济实惠的耳鼻喉内窥镜——ENTraview成功现世。
ENTraview
2013年,ENTraview开始投入市场。相比于城市大医院高端设备20万至30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6664元至24996元)的成本,ENTraview成本大大降低,仅为大医院设备的五分之一,解决了农村地区咽喉癌患者难以早筛查的问题。
据悉,截至2017年,通过ENTraview,印度德里超过20万人筛查了咽喉癌。
创业失败后的系统性学习
首次创新尝试虽经历了挫折,但最终的成功让查图维迪兴奋不已。他计划自己创业,研发出更多类似的仪器设备。由于存在自身缺乏工程背景,且没有从创新概念到产品的全链条知识,更没有创业经验等问题,他的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后来,查图维迪的老板兼导师建议他去学习创新发明医疗器械的全过程。2012年,印度政府启动了一项名为Stanford-India Biodesign(SIB)的项目,为期一年。得知消息后,查图维迪积极报名并被成功录取。
该项目由印度政府全额资助,除查图维迪等医生外,印度政府还组织了工程师、设计师和器械厂商代表一同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Biodesign学习,之后返回印度进行半年的“学以致用”。
(注: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学院是斯坦福大学Bio-X创新体系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覆盖产业创新技术全生命周期与全价值链条的医疗科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在系统性地学习医学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并付诸实践后,查图维迪的创新创业道路越来越宽阔。
根据在Biodesign的所学,他和他的团队陆续开发了17种医疗器械,包括用于治疗鼻窦炎患者的球囊鼻窦成形手术设备、鼻内异物提取器(Noxeno);用于肝活检的设备(Bioscoop)等。这些医疗器械不仅涉及耳鼻喉科、 呼吸科/肺病科、肝胆科等多个领域,且成本降低了50%以上(点此查看查图维迪的更多发明)。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医疗器械真正解决了临床需求。例如鼻内异物提取器,数据显示,印度每年约3800万儿童受到鼻腔异物影响,由于缺乏简单易用的工具,鼻腔异物提取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失败率超过80%,而查图维迪的这款器械对临床技能要求非常低,且操作简单,极大提高了鼻腔异物提取的成功率。
查图维迪研发的胸腔穿刺装置(上)和鼻腔异物提取器(下)
为推广其经验,查图维迪与其他同行共同创立了一个名为InnAccel的创业孵化平台,并建立了一支内部团队自行研发医疗设备。现在,查图维迪也成功创业,现年38岁的他是HiiiH Innovations Private Limited的创始人兼CEO。
他说:“我的产品不是从公司角度研发的,而是从医生的角度,从临床需求的角度,从医疗系统内部创造出来的。”
用创新解决临床问题,是他也可能是你
为帮助更多同行研发医疗器械,他将自己发明医疗器械的失败和成功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印度的视角看发明医疗器械》(Inventing Medical Devices: A Perspective from India)。这本书成为他的畅销书之一。他认为,任何一名有抱负的创新者,都应该了解一个用于患者的产品是如何从想法开发出来的。
除了做医疗器械创新,查图维迪还在坚持用别的创新方式“治愈”患者。
他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有创造力的人。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在做戏剧表演,并在剧院从事喜剧工作超25年。由于临床工作越来越繁忙,查图维迪辞掉剧院工作,转向做更为自由、更流行的单口喜剧演员。他经常将医疗和喜剧相结合,把医疗行业热点用喜剧的方式进行科普。在他看来,将喜剧和医疗相结合是他带给所有患者的另一种“疗法”。
查图维迪在一次喜剧中扮演超级英雄
“你尝试得越快,就能越快知道哪里需要改进,”他说。
无论是哪种创新,查图维迪的成功均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迎合临床需求,挖掘创新点都是他做创新的第一步。从医疗器械创新的角度来看,除了挖掘创新点之外,还有专利申请、样机制作、产品开发、项目价值评估、临床验证、产品监管等多步要走,每一步的专业性都极强。如果他没有系统学习整套医学创新创业的流程,或许也难有后来的成功。
相信很多医生都有像查图维迪一样的“医者仁心”和“雄心”,解决印度临床问题的是他,解决中国临床问题的就有可能是我们!而我们和查图维迪的区别在于是否参加过医学创新转化全流程培训!
现在,为帮助广大医生群体理清创新转化思维逻辑、实施链条、实践路径等,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康卫医创和健康界联手推出专属于医疗领域的医学创新转化培训课程——医创课堂。